张琪教授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经验

发布时间:2021-11-09     浏览次数:63247

周玲凤 王身菊

张琪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百名杰出女中医师,师承国医大师颜德馨、朱良春,为孟河医派代表性优秀传承人,擅长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习得些许经验,介绍如下。

1.从脾论治心系疾病源流

从脾论治心系疾病源于孟河医派“脾统四脏”理论。该理论最初源于清朝的沈金鳌医师,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得以发扬光大。孟河医派马氏传人颜亦鲁先生行医 60 余载,深入探索中医经典理论,对脾胃学术之研究造诣尤深,提倡脾胃是机体的核心,即脾在四脏之中具有统领性的地位,脾胃是人们后天确保身体健康的根本,同时也是各类病源的起端。临床中十分强调遇病证首先从湿从痰进行分析,通过治疗脾胃进行解决。沈金鳌认为“脾在四脏之中具有统领性的地位,脾出现问题,必定会牵涉到身体;四脏出现不适,也需要通过养脾进行根治,所以说脾气充足,四脏就能够正常发挥功能;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脾胃是容纳人体所食水谷的地方,也是机体气血转化的根本,组成人类生命活动的各类物质气血都需要先摄入于胃,脾进行消化之后运到全身,人体脏腑组织性能都是要依靠脾胃进行,脾健康就是四脏健康,脾衰则四脏亦衰。颜德馨尝谓“湿、痰为患,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湿与痰表现虽异,但病源则一,均与脾胃失运有关”。

2.所提倡的“脾统四脏” 具体含义:

首先,脾胃是气血化生的基础,人体中的各类所需精气都是源自脾胃提供。《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曾提到,脾脏为土属,可灌四旁。也就是说拥有摄入转化食物水谷作用。人的身体康健都是依靠气血而行。而气血又是来自水谷精微,如此一来最终还是要归于脾的运化。所以说其功能的优劣与否,会直接关系到人体气血的兴衰。《医方考·脾胃证治》云“盖中气者,脾胃之气也”。其次,脾胃是人体气息出入的一个中枢,它能够有效地调节气息的日常运转,进而优化其余脏器的功能,最终彼此协作,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如《医学求是》谓“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升于阴……故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 第三,脾为诸病之源。脏腑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脾胃受到损害,升降功能不正常。李东垣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元气饱满,都是因为脾胃之气正常,从而能够孕育前者;反之如果胃气有所损害,饮食加倍,就会让脾胃受到影响,进而元气无法保持充足, 这也是导致人体生病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第四,调补脾胃是治病之本。仲景曰“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不主时而分旺四季,脾胃阳气胜而肝心肺肾气旺,不会被外界阴气所乘,具有根治本源的含义。《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出“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阐述了脾和其他器官之间的紧密联系,着重强调了调养脾胃的关键作用。 所以说,其他脏腑的问题,都可以从脾着手进行医治,具有治本的作用。并且痰饮水湿的出现和脾之间的联系最紧密。而这种疾病上到机体头顶,下到足底,随身体的气血游走,各处皆至,机体内外都有。 随其影响的器官不同,人体的病证情况也有所不同,凡咳、喘、呕、恶、癫、瘿、麻木、偏瘫等病证,皆可因痰饮水湿而引起。根据医者李中梓的观点“脾为生痰之源”。 所以,调养脾胃,可以有效地防范痰饮水湿,进而达到医治其他脏腑问题的目的,这也是“脾统四脏”理论使用于临床中具体表现。

3 从脾论治心系疾病

3.1健脾化痰,升清泄浊

升清降浊法指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药治疗清浊不分。升清,指用药物使清阳之气上升;降浊,指用药物使浊阴之气下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此治法最早由李东垣提出,后世医家将其运用至各个方面。源孟河医派 “脾统四脏”,在治疗心系疾患辨病同时辨证应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心悸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之痰瘀互结证,处方用药有自己的特色,效如桴鼓。

3.1.1 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

胸痹心痛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对应于现代医学所讨论之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病急性发作期当以痰瘀互结为多。因全球气候变暖,现代生活方式节奏变快,饮食多属膏粱厚味,久坐不动等,痰瘀互结证患者更多见。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一般认为胸痹心痛患者平素体虚,尤其是脾运失健,酿生痰湿,上犯心胸,阻遏心阳,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痰浊痹阻,留恋日久痰瘀互结,发为本病。治疗当健脾豁痰、升清泄浊、活血化瘀、,常用党参、半夏、生山楂、决明子、丹参、川芎、赤芍、降香、葛根等。方用党参、半夏、生山楂、决明子健脾豁痰,丹参、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葛根、川芎升发清气,用降香、决明子降浊泄气,一升一降,使清旷之区得以复原。

3.1.2心悸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从脾论治心悸病(室性早搏)适用于痰瘀互阻证。证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丹溪心法》云:“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我们在治疗心悸病证见痰瘀互阻型患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孟河医派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云:“脉结代时患者心血时有瘀滞”,当予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药物,以求速效。在长期临床用药研究中发现黄连、苦参性寒,擅治心律失常,两者均可用于痰瘀互阻型患者合并热象,但黄连有燥湿功能,常用于夹杂湿邪患者,证见大便偏溏;苦参性味苦寒,常用于夹杂火热之邪患者,证见大便干结。孟河医派认为“脾统四脏”,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认为苍术、甘松为运脾、醒脾之要药,善治心律失常,常用于痰浊偏盛,证见纳呆心慌者,临床应用效如桴鼓。我们认为黄连、苦参味苦,善降胃气,甘松性味辛甘温,擅发脾气,一降一升,调畅气机,百病乃治。

3.1.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

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适用于痰瘀互结证。痰浊壅阻中焦,清阳不展,可见眩晕如坐舟车,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脉滑,苔腻等症。《证因脉治》云:“饮食不节,水谷过多,胃强能纳,脾弱不能运化,停滞中脘,有火则灼炼成痰,无火者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明之气窒塞不通,而为恶心眩晕矣。”我们认为究其病机当责之痰热中阻或水饮痰浊上泛,前者宜用辛开苦降,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后者可用泽泻汤加味以利水化饮。高血压病患者常常痰浊夹瘀,证见头重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要提高治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关键要发挥气化的作用,更要协调气机的升降出入,治疗眩晕病时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组方中加用川芎、葛根、降香、决明子,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川芎、葛根升发清气,降香、决明子降浊泄气,一升一降,清气得复。川芎性味辛温,归肝、胆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治气血瘀滞诸证。川芎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行血海,旁通经络,既能活血化瘀,又可行气通滞,我们治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之痰瘀互结证,常取川芎为君臣之品。气机失常亦涵盖气机生化失常。气机生化失常常责之于脾胃,沈金鳌云:“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有待养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安能不病……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我们临床十分重视后天之本,治病强调重视脾胃,主张“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常用苍术配升麻。苍术质重而味厚,气香性燥,既能通治三焦湿浊,导胃气下行,又能健胃运脾,发谷之气;升麻味薄而质轻,最能升发,善疏清阳之气,引脾气上行。两药相合,一升一降,则脾气得以升发,胃气得以下泄,共奏升清降浊、化痰祛湿、健运脾胃之功。眩晕病患者常常体质偏于阴虚阳亢,若患者热象明显,可佐入广郁金调理气机。

3.2 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本法大部分用在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导致的心神不宁之心脾两虚证。临床变现为心悸,胸闷,纳呆食少,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以及脉细弱。首选归脾汤加减,主要功效在于益气补血和健脾养心。在临床上使用补血药的同时强调配伍适当理气药,如木香、砂仁、川芎、陈皮等,使“气行则血行”,补而不滞。

3.3 健 脾利水,化饮宁心

本法大部分用在脾肾阳虚,使得水饮停聚于内,上扰心包之水饮凌心证。 临床表现为心悸眩晕,伴呕吐清水痰涎,渴而不欲饮,下肢浮肿,苔白滑以及脉弦滑或沉细。常用方剂为苓桂术甘汤或者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

3.4 疏肝健脾,苦降辛开

临床通常于肝疏泄失常、脾失运化,肝脾功能失常导致的病证多见。大部分因为情志不畅,长时间的郁积致使肝损,又或者饮食不当以及劳倦疲损等。大体的临床症状为胸闷,时欲太息,急躁易怒,腹胀便溏,夜寐不安以及脉弦等。临证多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白术、薏苡仁、山药、茯苓等健脾药,柴胡、枳壳、木香、佛手等疏肝理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