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巢渭芳

    巢渭芳(1869~1929)为孟河医派留居本地之佼佼者,对时病急症有独到之功,尤精于应用火针治肠痛和化脓性外科疾病,认为治症务在辨证明确,提出“药有专任,贵在不央时机,求稳每致贻误,顾全反觉掣肘之旨,并著有《巢渭芳医话》一书,前后四代为医,悬壶孟河、万绥等地,为当地老百姓服务。
  • 丁甘仁

    丁甘仁(1866~1926)为孟河医派奔赴外地的领军人物,丁先生学识渊博,重视研究中医四大经典。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两年后又创办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将《内经》等经典著作理论与西医学相结合,并用于临床实践,取得显著疗效。在临证用药规律方面,常用六君子汤十三法为主体框架,多用二陈汤、桂枝白芍药...
  • 马培之

    马培之(1820~1903)清代名医,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自幼随其祖父名医马省三习医16年,尽得其学;后又博采王九峰、费伯雄等医家之说,融会贯通。慈禧称赞他“脉理精细”手书“务存精要”匾...
  • 费伯雄

    费伯雄(1800~1903)费伯雄是孟河医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清史稿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其学宗仲景,兼及各家,又能择善而从,其立论以和缓为宗,往往于平淡之中见神奇之效,故而名扬四方。费伯雄博览群书,文采飞扬,一生著有《医醇賸义》《医方论》等书,为后辈学习中...
  • 王肯堂

    王肯堂(1552年—1638年),字宇泰,又字损仲,号念西居士,别号损庵,江苏金坛人。出身官宦之家,万历十七年(1689)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福建布政司参政等职,因上书言抗御倭寇事被降调,万历廿年引疾归里。年少时,曾因母病习医,辞职后,在家潜心医术,博览医书,并以医名。所编《证治准绳》,博集医书,立论平正,并结合长期临证心得,具有医学全书性质,包括《杂病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伤寒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幼科证治准绳》、《女科证治准绳》等六部,故又称《六科证治准绳》。又辑刻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集了自《内经》起至明代以前各朝较有代表性的医著44种,为现存较有影响的医学丛书。另著有《医镜》,分述临床各科病证,指其大要,令一览即晓知辨证用药。《肯堂论医》系其在内科杂病和妇科方面的临证心得和对医家的评论。而《郁冈斋笔尘》则为读书札记,记载有他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交往和学术讨论。王氏医著对整理、保存中医文献、普及医学知识做出了贡献。
  • 许叔微

    许叔微(1079年—1154年),字知可,北宋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县)人。幼年失怙,矢志岐黄,成年后久试不第,转而弃儒学医。48岁逢靖康之难,举家南迁,居常州以行医为业,6年后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晚年因不满宋廷偏安,又目睹忠良荼毒之状,遂辞官退隐,居马迹山(今无锡马山,隋至建国初历属武进)行医济人,著书立说,抗金名将韩世忠曾亲赠“名医进士”匾额。许氏医学著作甚多,现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及《普济本事方》传世。其所著《本事方》,秘藏本传至高僧荆山浮屠,再传罗知悌,朱丹溪得罗知悌授此书而珍视不已,晚年嘱弟子整理的《丹溪心法》即仿《本事方》而作,是明清时医案类著作的初始形式。许叔微在常武地区行医近二十年,尤其是对常州东南部地区的影响较大,他对《伤寒论》研究及自己医案的整理总结等则为后继孟河医家所继承和发扬。
  • 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丹阳秣陵人。“祖世已来,务敦方药”,祖传《范汪方》,几代以来用此书治病救人,梁代齐后辞官隐居茅山华阳洞。陶弘景一生著述颇丰,有《本草经集注》7卷、《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方》5卷、《补缺肘后百一方》3卷及《梦书》、《效验施用药房》、《服食草木杂药法》等。此外,陶弘景还将《神农本草经》进行了归纳整理、增补修订,著成《本草经集注》,在体例上首创按药物性质分类;在药物数量上取《神农本草经》365种,再加上汉晋两代名医所用的药物365种,共计730种,并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形状、药性、鉴别、功用、炮制、保管等均加记述。同时,还考定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为我国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孟河医派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共1页7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