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文化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作为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以来,常州便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有“三吴重镇,八邑之都”之誉。现辖溧阳一个县级市和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五个行政区,总面积4373平方千米,截至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9.6万人。

0f9753d6b0269de92224883ab94f9bc5.png

常州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荟萃。风景名胜、历史古迹有圩墩村新石器遗址、春秋淹城遗址、天宁寺、红梅阁、文笔塔、北宋藤花旧馆、苏东坡舣舟亭、太平天国护王府遗址、瞿秋白纪念馆、中华恐龙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金坛茅山风景区等。历史名人有吴公子季札,《昭明文选》作者萧统,抗倭英雄唐荆川,“南田三绝”恽格(号南田),“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数学家华罗庚,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家刘海粟等。主要特产有萝卜干、大麻糕、芝麻糖、溧阳风鹅、野山笋、溧阳水芹、南山板栗、长荡湖螃蟹、常州梳篦、砖刻屏、景泰蓝掐丝工艺画、乱针绣、中国彩绒画、留青竹刻、金坛刻纸。

自西周建城至解放前,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文化肇兴时期(从古吴文化至南北朝);文化发展时期(从隋唐至明代);文化鼎盛时期(贯穿整个清代);文化延续时期(从清末至民国)。古吴文化,大致可从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算起。到了隋唐至明代时期常州出了五位状元,加上清代的四位,常州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九位状元,另外,自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建成以后,常州先后出现了15位皇帝,1333名进士,因而文笔塔便成了常州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登塔祈祷,这也体现出常州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到了清代,从顺治至宣统,共267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从积淀数千年形成的辉煌,迅速走向衰落并最后灭亡的时期。而这时期却成为常州的鼎盛时期,这时的常州不断涌现出具有全国影响的五大学派,即常州学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在文学方面,常州在清代有“诗国”之称,并出现了两位顶尖级诗人,一位是黄景仁(仲则);另一位是赵翼。在艺术方面,嘉道年间“常州滩簧”在民间流行,后发展成“常州帮”、“无锡帮”两种形态,是常锡剧的前身。当时虽屡遭官府禁绝,但禁而不绝,后来发展成常州主要的地方剧种。到了文化延续时期,在常州历史文化的诸多领域得到了体现,文学、艺术、教育都有了较快而且多元化的发展。

龙城常州,是一个蕴涵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并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