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区医学事业兴盛甚早。据目前所掌握之文献,先秦两汉时期,常州地区已有诸多道医遗迹。此后,历经隋唐积淀,至宋明时期,常州地区医理丰富发展,进而渐有雏形。
西晋永嘉之乱后,东晋、南朝先后建都南京,常州也自此成为京畿重地,仅齐梁两朝就共有15位皇帝诞生于此,教化昌明冠绝东南。中原地区大批官宦及知识分子的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其中亦不乏精通医药之人,他们落地生根,又与常州本地医家切劘交流,对常州的医学进步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
就地理形势而言,常州地处宁镇山脉东麓,尤其是西南百里之茅山地区,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称,山川形胜,江南独秀,古来多有隐逸之士避地自处,为道教圣地、上清派祖庭。先秦时期,郭四朝、李明真人于此修炼,西汉时咸阳茅氏三兄弟又来此采药救灾。两晋之交,葛洪隐于茅山抱朴峰,修道炼丹,兼治医务,如是者凡十余载。梁齐之际,陶弘景亦辞官退隐茅山华阳洞。可以说,南北交融的时代印记、十道九医的茅山道医传统,为此后孟河医派最初的萌芽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自隋唐而至靖康之难,宋室南迁,常州医学代不乏人,就中又有伤寒大家许叔微承续医脉。史载其以行医为业,晚年辞官退隐,居马迹山(今无锡马山,隋至建国初历属武进)行医济人,著书立说。许氏在常武地区行医近二十年,尤其是对常州东南部地区的影响较大,他对《伤寒论》研究及自己医案的整理总结等则为后继孟河医家所继承和发扬。晚明时期,另一位进士出身的名医亦于此登坛,是即金坛王肯堂。王氏于40岁时中进士,后辞官研习医书,潜心著述。其通晓伤寒,精于内科,擅治外科,又重视人体解剖,精于外科手术,对孟河医派外科刀圭之术的影响尤深。此外,王氏内、外、妇、儿、骨各科均有涉猎,亦开创了孟河医派各科皆擅之先河。
明末清初,伴随着经济的南移与漕运的兴盛,常州地区民生富庶,崇文重教。因孟河地处水路咽喉、战略要冲,左近医药名家多会于此,各种学术思想相互砥砺,治学方法多有借鉴,其中尤以胡慎柔、顾元交、法徵麟、法公麟、费尚有、马院判、钱祥甫、钱维岳等人医名卓著。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条件,繁荣的漕运经济,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孟河医派雏形的形成与核心医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孟河医派方兴日盛,名家辈出,除以上所述诸家之外,费尚有、马院判、钱祥甫、钱维 岳等人亦名著一时,他们或精于内外诸科,或擅长针刀之术,共同形成了孟河医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在此前千余年积淀、萌芽的基础上,孟河医派于清末民初迎来自身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宗派的四家相继崛起,并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壮大,扬播海内外。此外,伴随清末海运的兴起,孟河作为苏浙水上交通的枢纽地位日渐没落,加之战乱频仍、河道淤堵,已难复往昔喧嚣繁华。孟河医家亦不再限于一隅,逐渐向苏州、上海一带迁移,穷则思变中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寻求新的机遇,这一迁移也成为孟河医派逐步走向全国、辐射全球之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