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流派,孟河医派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中叶之后不断发展,至清末民初臻于鼎盛。这一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南移与漕运的兴盛,以孟河为代表的常州地区民生富庶,崇文重教。其中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派竞相登上历史舞台,袁枚曾赞曰“近日文人,常州为盛”,可谓名士辈出,学者叠现。又因孟河地处水路咽喉、战略要冲,左近医药名家多会于此,各种学术思想相互砥砺,治学方法多有借鉴,其中尤以胡慎柔、顾元交、法徵麟、法公麟、费尚有、马院判、钱祥甫、钱维岳等人医名卓著,声闻四省。可以说,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条件,繁荣的漕运经济,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此时孟河医派的形成与核心医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孟河医派方兴日盛,名家辈出,除以上所述诸家之外,费尚有、马院判、钱祥甫、钱维岳等人亦名著一时,他们或精于内外诸科,或擅长针刀之术,共同形成了孟河医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在此前千余年萌芽、形成的基础上,孟河医派于清末民初迎来自身发展的鼎盛时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宗派的四家相继崛起,并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壮大,扬播海内外。此外,伴随清末海运的兴起,孟河作为苏浙水上交通的枢纽地位日渐没落,加之战乱频仍、河道淤堵,已难复往昔喧嚣繁华。孟河医家亦不再限于一隅,逐渐向苏州、上海一带迁移,穷则思变中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寻求新的机遇,这一迁移也成为孟河医派逐步走向全国、辐射全球之肇始,并遗泽至今。
流派介绍:
一、孟河丁氏流派
代表人物
丁甘仁
孟河丁氏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I865-1926),名泽周,原居丹阳,后迁盂河。12岁时始读医学经典.受业于马氏家族成员之一马仲清。15岁时从师于费氏门下之族伯丁松溪游2年。又聆教于马培之、巢氏名医2年,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丁甘仁系出齐玎公(丁甘仁祖父)后,世居武进通江乡之孟河。父惠初(丁甘仁父亲)国学生,乃四品候选,追赠朝议大夫,前配许太恭人,无出。继娶李太恭人(丁甘仁母亲)生子三,长鹤年,次炳裕,再次即丁甘仁。祖上早年是业儒,耕商的殷实之家,至咸丰年间,家业衰败。丁氏宗谱上丁甘仁的描述:于光绪24年皇封中宪大夫,花翎,四品衔候选道。
丁甘仁学识渊博,除重视钻研《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中医经典外,还攻读《脉经》、《医门法律》、《张氏医通》、《温热经纬》、《世补斋医书》等著作。除丰富的学识外,丁甘仁为人乐善好施,对病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尤其是劳苦大众前来求诊,常免收诊金,甚至赠送药物;举办武(进)丹(阳)荫沙义渡局、孟河接婴堂、孟河敬老院、通江市文社等。平日捐款修桥铺路,从无吝色。
丁济万
丁济万(1903-1963),名秉臣,近代医家。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武进。他是孟河丁氏医派的代表人物,丁甘仁之长孙,嫡系亲传弟子,亦为一代名医,蜚声上海,于医学颇有心得,并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及上海国医学会理事长,并主持上海华隆中医院,南北广益善堂等机构。丁济万历任考试院考试委员,卫生部中医委员,军统局医官,上海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国医学会理事长,上海济社理事长,华隆中医院院长,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及现任国大代表。其临证经验极为丰富,尤精内、外、妇、儿诸科。曾整理出丁甘仁之医案,后移居于香港及台湾行医。
学术思想
总述
丁氏学派,崇尚医德,多从病家疾苦考虑,故其治病用药特色和准则可以用“轻,清,效,廉”四字概括。轻者:用药剂量不宜过重,按中药的气,味,轻,重,也按历代传统剂量为常规,达到一定疗效为准。清者:用药清简,抓主要证治要点,君臣佐使,排列清楚,不无理加药。一般用方数味,不超过二十味。效者:用方求效,虽方药轻清不重,但还需讲究有效,丁氏用药已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故其验案,套方得到了后辈的认可,并作为学习的蓝本。廉者:其方药轻,清,效,药味不多,剂量不重,药价便宜。病家因病而伤财,对于贫困者尤其加重负担,药价便宜,可得以继续治疗,更利于治疗效果。
在学术上,丁甘仁推崇张仲景《伤寒论》,临证处方以六经辨证为纲。他认为把握六经分治准则是分析病情、辨证用药的关键。丁甘仁曾说过,临证有两大法门:一为《伤寒论》之六经病,一为《金匮要略》之杂病,此二书为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二者不可缺一。
后世影响
孟河丁氏流派的学术源于《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且用其长而化其偏,师古人意而不泥古人方。传统孟河流派主张治疗和法缓治,寒温并施,用药多轻灵醇正。丁甘仁很好的秉承了孟河医家的这一学术特点。然而丁氏家族善于汲取各家所长,其学术造诣更是颇具特色。
丁甘仁在“和法缓治”基础上加以发扬,认为名曰和、缓,“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和缓”乃先贤遗风。其在处方用药上,大都以轻灵见长,最擅运用“轻可去实”之法。
另外,丁甘仁精通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并在临床实践中融会贯通,逐渐摸索形成了丁氏治疗外感热病的独特风格。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方面,采取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及其主治方药的综合运用,创立寒温融合辨证体系,突破了寒温分立的格局。
总之,孟河丁氏流派的学术思想别具一格,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博采众长 汇通中西
丁甘仁青年时期所处年代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而丁氏并不介意于此,能择善而从,由温热派兼学伤寒学派,从时方派入,而由经方派出。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并在临床实践中融会贯通,逐渐摸索形成了丁氏的独特医疗风格。
基于丁氏开明的学术思想,常主张其弟子熟地背诵各类经典著作并阅读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著,在继承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同时,当撷取各家精华,融汇贯通,验于临床。然而,孟河丁氏并不拘泥于中医辨证论治,在坚持中医为体的基础上,主张吸取现代医学技术与知识,这一方面,丁氏的思想无疑是领先的。丁甘仁所提出的“昌明绝学保存国粹融汇中西,宗旨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宗旨,不仅彰显了其海纳百川的学术精神,更为后世强调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想埋下坚实一笔。同时,这也是孟河丁氏之所以能名医辈出,至今薪火相传,代代不熄的重要原因。
改革传承 广传薪火
丁甘仁倾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尤在后期,丁氏家族认为靠家族或师徒传授,虽能精研于该医派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但丁氏所处年代中医思想保守,出现了医术秘而不宣等现象。丁甘仁认为此不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传承,因而筹资办学。随着当时西方学校教育的传入,学校教育在中国立足并逐渐普及。1917年7月,丁甘仁携手夏应堂、谢观等人正式成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由政府批准的民办中医高等教育学校,开启了中医学院教育之门。
1919年丁甘仁又创办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其后又进一步在沪南、沪北设立两所广益中医院,南北两院均设有门诊及住院部,以备学生见习与实习之用,因之门墙桃李遍及全国。他门下的学生,佼佼者颇不乏人。程门雪、黄文东、王一仁、张伯叟、秦伯未、许半龙、章次公、王慎轩等中医名家,1920年,丁甘仁又发起成立“国医学会”,首次把中医师组织起来,相互切磋,开团结协作之风。为了加强中医学术研究,又发行《国医杂志》,成立“江苏省中医联合会”,丁甘仁为首任会长。
孟河丁氏的教育改革对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影响极其重大而深远,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教育形式,扩大了中医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接受西方医学知识,开创了“中西汇通”为特色的医学研究风气,这种创新精神,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