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河医派治疗中风经验

发布时间:2021-06-18     浏览次数:68227

浅析孟河医派治疗中风经验

李锐朋

 

孟河医派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地方性流派,明末清初发源于常州西北长江边的孟河镇,延续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孟河学派以费、丁、马、巢四家为代表,名噪华夏,是我国晚清后中医流派中的一枝奇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孟河医家各抒己长,在诊病、处方、用药,及论药性、脉学诸方面造诣颇深,逐渐形成地方流派,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其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对当今中医理论的开拓创新,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笔者浅析其治疗中风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现总结如下。

 

1不偏废“外风引动内风”学说

中风病因不同,有外风内风之分。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古今医家认识颇多不同。从病因学发展来看,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外因立论,即风邪袭虚所致。《金匮要略》亦指出中风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体现了“内虚邪中”之说,常称外风、外中风、真中风。唐宋以后,尤其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倡导“内因论”,认为病起于内伤。其中刘河间主于火热,心火暴甚为因;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所致;朱丹溪则谓“湿痰生热,”热生风之理;王履则进一步明确将中风病从病因上分为“真中”和“类中”,亦称“内风”。至明清,对中风病的病因认识日趋统一为“内因论”。孟河医派不仅重视“内风”理论,亦不偏废“外风”,将内风外风相结合形成“外风引动内风”学说,即中风的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年事渐高,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之阴阳失调,加之情志饮食失宜,或房劳耗气伤精,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或阴亏于下,肝阳上扰,阳亢化风,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成。症见神迷呓语,喉有痰声,牙关不紧,两手伸缩自如,脉来缓滑,外风引动内风,挟痰阻窍。

 

2中风临床辨证和用药特点分析

本文共收集的孟河医派中风医案49例,根据这些病案的辨证分型、治则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孟河医家诊治中风病不仅注重“内风”,又尤其重视“内虚”、“痰”及肝、脾、肾三脏在中风病形成中的作用。治疗上,不仅使用熄风作用的天麻、钩藤等药物,并且运用补益气血的当归、黄芪,补肝肾的川断、生地和健脾的白术、山药等补益药,具有化痰作用的半夏、竹沥、陈皮等药物来治疗中风病。

本文将所收集到的49例中风医案先分为虚、实两大类。大多数医案的证型多有兼夹,如气虚夹痰证,则分别归于气虚和痰证来分析。

2.1以虚证表现为主的医案 在孟河医派中风医案中,常见到的是以虚为主的医案,此类医案共有36例,其中属于兼型的为25例,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证型。

2.1.1肝肾阴虚型 此证型在所搜集的医案中共有19例。它相当于现代中医临床上所见的阴虚风动型。现代中医临床认为肝肾阴虚为中风病发作的根本,患者常因年高体衰,或久病伤阴,导致肝肾阴虚以致水不涵木,肝阳鸥胀,阳化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上蒙元神,形成上实下虚的症候。本证型除了具有中风病的一般症状外,还兼有肝肾阴虚的一些症候。如马培之医案中“体质阴虚,肝风内动,右肢偏中,头眩肢麻足弱,久延非宜。拟养阴柔肝,徐徐调治”。“肝风内动”、“头眩肢麻足弱”皆说明肾水不能滋养肝木,导致肝风内动,孟河医派多用“滋水涵木”即补肾阴以养肝,常用的补益肝肾的药物有川断、牛膝、黑料豆、白芍、生地、沙参、麦冬、寄生等。

2.1.2气血虚型 此证型的医案共有13例。此证型与现代中医临床的气虚血瘀型相似,但后者的致病因素比较偏重于血瘀。现代中医临床认为气虚无力运化痰湿,致使痰阻脉络,或因气虚而致脉络空虚,招致外邪乘虚而入发为中风;营血不足致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发为中风。此证型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2.1.2.1气虚型 此证型共有3例,多夹有痰湿,本证型除了具有中风病的一般症状外,还兼有气虚的一些症候。如费伯雄医案“今偏枯于右,手足弛纵不用,麻木不仁,脉来沉滑,滑者痰也。因平素嗜酒生湿,湿郁生痰,痰湿深入络中。深痼之疾,非易痊也。当补气为主,养血佐之,参以化湿通络,使气血充和,湿化痰去,病可望愈”。常用六君子汤加减以补气化痰,常用的补气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人参须、黄芪皮、红枣等。

2.1.2.2血虚型 此证型共有6例。除中风病的一般症状外,还可见麻木不仁等血虚症状。营血不足致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而发为中风。如费绳甫医案“荣血久亏,肝风内动,驱脾经之湿痰流入节络,遂致半身麻木不仁,名为偏枯。急宜养荣熄风,化痰通络”。常用的补血药物有当归、生地、熟地、枸杞子、白芍等。

2.1.2.3气血双亏型 此证型共有4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气虚常兼血虚,血虚亦常兼气虚,如丁甘仁医案“祁妪中风延今一载,左手不能招举,左足不能步履,舌根似强,言语蹇涩,脉象尺部沉细,寸关濡滑,舌边光、苔薄腻,年逾七旬,气血两亏,邪风入中经,营卫痹塞不行,痰阻舌根,故言语蹇涩也。今宜益气养血,助阳化痰,兼通络道”。常用补气血药物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1.3阳虚型 此证型2例。此证型除中风病的一般症状外,还可见脾肾阳虚的症状。如丁甘仁医案续编中载一案:(傅右)中风舌强不能言语,口角流涎,左手足麻木不仁,阳虚挟痰湿直中经络,阻于廉泉”。此案中中风病的形成因“阳虚”和“痰湿”两种致病因素。现代中医临床也认为,阳虚常见于先天察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等由于久损而引起,常以脾、肾阳虚为主。脾肾阳虚则不能化湿,湿痰入络,经络运行不畅,久而化热生风,阳虚严重者可致脱证。常用温阳药物有附子、桂枝、黄芪、鹿角霜、巴戟天等。

2.1.4虚脱证 此证型有2例。本证多为邪实而正衰,五脏真阳之气耗竭,元气败脱而成,相当于现代中医临床所认为的脱证。其表现为:突然神昏,昏馈,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等元气败脱的症状。如丁甘仁医案“廖左,体丰气虚,湿胜痰多,陡然跌仆成中,不省人事,小溲自遗,喉中痰声漉漉,汗多脉伏,身热肢冷。此本实先拔,真阳飞越。气血涣散,枢纽不交,虽曰中脏,实暴脱也”。常用参附汤加减以回阳救逆。

2.2以实证表现为主的医案 在所搜集的孟河中风医案中以实证为主的医案主要是因痰而致的中风病,此类医案共有27例,其中属于兼型的有24例,具体又分为痰湿、痰热两种。

2.2.1痰湿型此证型共12例,多与气虚证型兼加。其临床表现除中风病的一般症状外,还可见苔腻、脉滑、舌厚、体肥盛、喉鸣等症状。如丁甘仁医案“钟左,类中舌强,不能言语,神识时明时昧。苔薄腻,脉弦小而滑,尺部无神。体丰者,气本虚,湿胜者,痰必盛。气阴两耗,虚风鼓其湿痰,上阻廉泉之窍,症势颇殆,舍熄风潜阳清神涤痰不为功”。除了用补气药物外,常以熄风药天麻、钩藤等与化痰湿药如半夏、陈皮、菖蒲、木瓜、枳壳等合用为治,常用方有二陈汤、温胆汤、指迷茯苓丸。

2.2.2痰热型 此类医案共有15例,多与阴虚证、血虚证相兼加,类似于现代中医临床所说的风痰火亢型。其临床表现除中风病的一般表现外,还可见苔黄、脉滑、便涩等症状。如费绳甫医案“……年届六旬,忽患中风,舌不能言,右手足麻木不仁,……延余诊之,脉来浮弦滑数。此痰热内盛,牵引外风,阻塞清窍,机窍不灵”。除了用补阴血药外物,常以熄风药羚羊角、钩藤等与清热化痰药如胆南星、竹沥、川贝母、竹茹等合用为治。

孟河医家诊治中风病不仅注重“内风”,又尤其重视“内虚”、“痰”在中风病形成中的作用。治疗上,不仅使用熄风作用的天麻、钩藤等药物,并且运用补益气血的当归、黄芪、补肝肾的川断、生地和健脾的白术、山药等补益药,具有化痰作用的半夏、竹沥、陈皮等药物来治疗中风病。这一经验不仅与金元以前治疗中风注重“外风”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与金元时期的虽重“内风”,但以实证为主的认识也有所区别。他们的经验对注重“活血化瘀”的现代中医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