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医派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述略

发布时间:2021-06-18     浏览次数:67983

孟河医派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述略

马乡君,张明雪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而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常见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头晕、乏力、咳嗽、咽痛等症状。祖国医学中无“心肌炎”之病名,结合本病病位、病性及主症,主要归属于“心悸”、“怔忡”、“胸痹”、“风温”、“虚劳”等范畴。孟河医派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以下仅从孟河医派的学术理念着手,辨析“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1孟河医派缘起及其学术特点

1.1孟河医派缘起

孟河医派作为江苏常州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葛洪医药之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宋代许叔微,进士出身,以医名于世,著有《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对后来费伯雄作《医醇賸义》大有启发和开悟;至清代中后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更是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孟河医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1.2孟河学派学术特色

孟河医派作为我国晚清后中医流派中的一枝奇葩,其学术思想有其鲜明的特色,对当今中医理论的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1取长舍偏 择善而从

孟河医派的学术源于《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秦汉后各家著述也并皆参观。费伯雄曰:“师古人之意,而不泥于古人之方,乃善学古人也。”丁甘仁亦云:“医为仁术,择善而从,不分畛域。”孟河医派的这种治学古训对孟河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疾病影响深远。如其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宗伤寒、师温病,综合应用伤寒辨六经、温病辨卫气营血的医理精要,熔伤寒、温病于一炉,创立了寒温融合的辨治体系;再如对内伤杂病的认识,孙思邈云:“补脾不如补肾”,许叔微云,“补肾不如补脾”,孟河医派融两家之论,主张补益培本莫重于脾肾,提倡补肾不碍脾,补脾不伤肾。

1.2.2立论和缓 治法灵活

孟河医家在长期的行医生涯中,不持门户之见,互敬互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勇于探索,逐渐形成了和法缓治的医疗风格,用药也多轻灵醇正,不伤正气。如费氏立论就以和缓平正为宗,治法以清润平稳为主,常告诫弟子:“夫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亦即和法也,缓治也。”丁氏亦认为:“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增之功。”

孟河医家在治法上也灵活多样,不分针砭、刀圭、汤药、丸散,不分内服、外用,均以获效灵捷为先机,还善用食疗治病防病、补虚扶正,方药之余不忘开解病人,事半功倍。

 

2孟河医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总体认识

本病患者发病前多有发热、咽痛、腹泻等症状,后期又以胸闷、心悸、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孟河医家的历代文献中虽未直接提出“病毒性心肌炎”之病名,但其在“风温”、“心悸”、“胸痹”、“虚劳”等症中有许多类似症状的描述,如《医略存真》“胸中为清阳之府,如离照当空,不受纤翳,地气一上,则真阳蒙遏,膻中之气窒塞不宣”,“风温者,阴气素亏,春初阳气开张,厥阴风木为气之始,风从火化,火盛金衰,从手经而入,始于手太阴,伤于肺之卫。发热恶风,头痛咳嗽,胸膺不畅”,“心有所思,则精有所耗,神无所归,气无所附,百病生焉,心悸懒动,倦怠乏力”;《丁甘仁医案》“抑郁伤肝,思虑伤脾,气郁化火,脾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胃失降和,心肾不得交通,夜不安寐,心悸筋惕”等,与现代病毒性心肌炎的定义颇为类似。费绳甫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肾等其他脏腑亦有密切联系,指出“心悸有血不养心,有元阳散越,有肝阳激起,有心火外浮。”丁甘仁认为“脾为湿土,以升为健,胃为燥土,以降为和。肝木横亘于中,上犯胃经,下克脾土,以致胸腹不舒,甚则作吐作泻”。治疗上张璐提出:“夫悸之症状不齐,总不外于心伤”、“若夫虚实之分,气血之辨,痰与饮,寒与热,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在于临证辨之”,马培之亦认为“病无常病,药无常方,当观岁运主气、客气之变迁,临症时细心体察”。费伯雄《医醇賸义》则明确指出:“虚劳内伤不出气血两途,治气血虚者,莫重于脾肾”,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五脏六腑皆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是生命的本元。注重补益脾肾,先天后天之本兼顾,则能促进虚劳的恢复”。因此孟河医家临证多治心而不专于心,调整脏腑以利于心。

3孟河医派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孟河医家治病求本,审证求因,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充分归纳:

(1)素体正虚是基础:易患本病之人多为年轻、未达筋骨隆盛、本气尚未充满之时或素体禀赋不足之人。《医略存真》中“先天不足,水不涵木,君相之火上升,心悸惊惕”,“尝见人之负质,或偏于阳,或偏于阴。阴胜则阳微,阳胜则阴损,阴损则风阳易袭,阳微则寒邪易入”,“中阳不足,寒气停留,升降失司,上不得入,下不得出,致成胸痹”等论述,均说明本类疾病在于素体正气不足,复感邪毒,侵及心脏而发。先天禀赋不足或是劳逸失度而致正气不足,抵抗力弱,病邪易侵袭机体而由表入里,侵及血脉,损伤心体。

(2)外感实邪是诱因:本病初起多出现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孟河医家认为肺主一身之气,百脉朝会于肺,肺气可贯心脉,心肺同居上焦。若外感实邪,首犯于肺,肺气耗伤,肺经郁热,浸淫及心,则致心体受损,心用失常。马培之在其医案中指出“暑热之邪,渐欲化燥,湿浊之薮,蕴遏不解,熏蒸于肺胃之间,横冲于心包之界”,“湿为天之阳气,首先犯肺;湿乃地之阴浊,必生于脾。脾运肺肃,皆失其权,则所患之症,皆由湿温弥漫,胸中气窒故也”。

(3)气血亏耗是主要病理变化:本病后期常表现出心悸气短、胸闷乏力、自汗盗汗等气阴两虚之症。马培之曰:“心主血而藏神,心营亏,则神不安舍。”费绳甫亦云:“营血久亏,不能养心,以致心悸不安”,“心气强则触之不动,心气虚则触之易惊”。孟河医家认为天地之大用,莫先于水火;人身之至宝,不外乎气血。阴以抱阳,阳以摄阴,阴阳生长,互相为根。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阳亦渐衰,血虚阴亦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无怪乎费氏感叹:“大凡虚劳内伤者,最终导致五脏诸虚损,无论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还是病后失养,损伤正气,久虚不复,究其根本,皆在气血两虚也”。

(4)痰浊为主要病理产物:本病病情易反复、病势缠绵,孟河医家认为乃痰浊作祟。丁甘仁总结:“胃为心肾交通之路,痰饮阻胃,心肾因此不交,夜不成寐,心悸惊惕”,“心惊胆怯,神志不宁,肝火挟痰所致”,“凡百怪病,皆属于痰病”。费伯雄在《医方论》中亦有“阴血久虚,肝阳上元,挟痰热上蒸清道,挟痰湿阻塞包络”,“胸痹因寒怒而致,痰气逆而凝结,卧睡不得,胸痛彻背”等记载。外感热毒内蕴,可灼津炼液为痰;脾虚运化无力,亦可生湿酿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心脉痹阻,发为本类疾病。

 

4孟河医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4.1辨证论治

孟河医家认为本病初期多以感受风温、湿温之邪为主,中后期由于病邪久羁,恙延已久多累及他脏,因此常依据主症将本病纳入“风温”、“心悸”、“胸庳”、“虚劳”等门以分类施治,各家医案中均有详载:

4.1.1病之初期

治风温如邪在太阳,身热咳嗽,咯痰不爽,心悸少寐,口干欲饮,舌苔薄腻微黄,脉浮滑而数,主张辛凉汗解;若伏邪化热,蕴蒸阳明之里,脉象滑数,舌苔灰黄,改用辛凉清解、宣肺化痰。

治湿温初起,胸闷泛恶,舌苔腻黄,脉象濡数,提倡清解伏温、芳香化湿;若伏邪湿热挟滞内阻,少阳阳明为病,则宜和解枢机、芳香化湿;若太阳阳明之邪传入少阴,湿滞内阻,清其不升,拟用健运太阴、温化湿邪。

4.1.2病之中后期

若久病及肝,胸膺牵痛明显,遍体酸楚,则仿金匮肝虚之病,补用酸、助用苦、益以甘药调之;若久病及肾,致阴虚于下,阳升于上,头眩耳鸣,心悸少寐,脉象尺部细弱,寸关虚弦,舌质淡红,治以育阴潜阳、交通心肾;若足跗浮肿,咳嗽气逆,舌质光红,脉象虚弦,肾虚冲气逆肺,脾弱痰湿留恋,强调培土生金,顺气纳气;若病久欠恙,纳谷不旺,形瘦神疲,面无华色,舌苔干腻,脉象濡细,拟用培补阴阳和胃安神之法。

4.2预防调摄

孟河医家认为本病病程较长,影响因素较多,故药物治疗应与饮食调养及生活调摄密切结合起来,方能收到更好疗效。

4.2.1善用食补疗法 颐养天然之气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养病之调变,尤其重要的是注意饮食。本病病程日久,邪毒留恋,极易耗气伤血,应多食滋阴养血之品。费氏复手著《食鉴本草》,论食宜禁忌及不同病因的对症摄食,使患者做到“食养尽之”,不为食误,进而以“食”代药,书中提及的鲜莴苣、芝麻油、胎盘、乌龟之列以及甲鱼、海参、鸭肫之辈尤对正虚久病者适宜,诚如沙彦楷序所言,伯雄“医治虚劳,……然不肯使病家多服药”。

4.2.2倡导怡情悦性 揆度摄生起居

本病患者多有长期精神紧张,心情忧虑,以及恐病心态。孟河医家在方药之余亦鼓励患者怡情悦志。伯雄常援引《内经·灵枢》“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耐心向患者说明本病的性质及发展规律,引导病人自我调养,使病人主动消除恐病心态,性情开朗,以使“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并避免不良刺激,起居有时,作息适宜。

 

5结语

孟河医派作为我国晚清后中医流派中的一枝奇葩,能够唱响大江南北,以至名誉海内外,绝非偶然,因为孟河医家师古不泥,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在诊病、处方、用药等诸多方面造诣颇深,为当今中医临床提供了颇具价值的思路和有效方法,如在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方面,概言本病以素体正虚为基础,外感实邪为诱因,气血亏耗为主要病理变化,痰浊为主要病理产物;在治疗上,又推本溯源,治心而不专于心,调整脏腑以利于心,主张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及生活调摄密切结合,这些理念,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沿用,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现代治疗尤有重要指导意义。